-
平台介绍
-
研究模型与平台
-
经验
-
研究策略与实验
-
案例分享
-
常见问答
-
相关资源
-
相关服务
平台介绍
局部皮肤外用制剂和透皮制剂由于具有患者依从性好、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和具有缓释作用等优势,现已被应用于多种疾病领域的治疗。皮肤给药对药物制剂研发和给药剂量控制要求非常高,精准地测试药物制剂离体的释放、渗透速率和药物在体内系统和皮肤各组织的暴露量,对评价药物药代动力学特征十分重要。
了解更多
研究模型与平台
-
体外释放(IVRT)和透皮(IVPT)实验
体外实验是使用人工膜或离体皮肤模拟制剂在生理条件下的透皮过程,通过研究外用制剂中有效成分的释放、透过量和速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制剂的临床有效性,有益于考察药物透皮吸收的特定影响因素,体外透皮实验行业金标准是扩散池法[1]。药明康德DMPK已经成功地搭建IVRT和IVPT测试平台。
-
在体吸收和皮肤组织分布试验
平台可提供大小动物(小鼠、大鼠、小型猪等)的皮肤给药,包括制剂类型凝胶、乳膏、洗剂、普通贴剂、纳米颗粒、微针等。
-
可采集样品类型
通过不同的取样和皮肤组织分离方法可采集大鼠和小型猪的皮肤角质层、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肌肉及血浆样品;通过穿刺取样方法可以实现单个小型猪动物体上连续采集皮肤和皮下组织。对于微针给药方式还可以通过显微镜检查微针给药后的融化状态评估药物残留和回收率。
-
成熟的损伤皮肤模型
在保证动物福利的基础上,用专业的、已验证的工具造模;并根据药明康德DMPK的评估标准评估皮肤损伤的程度,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小型猪皮肤HE染色表明去除表皮,皮肤的屏障作用减弱,药物的皮肤渗透性会增加。
经验
-
5+
年临床前研发经验
-
100+
个透皮制剂
-
2,000+
个IVPT小室/体外和动物体内PK实验
研究策略与实验
-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策略
皮肤外用制剂和透皮制剂的临床前开发应参考药物非临床前试验的一般原则。与系统给药药物相比,该类药物在处方组成、剂型特点、给药途径等方面具有特殊性,结合药物作用部位有针对性地设计定制化的策略将有助于药物研发进程的加速推进。
研究项目 | 皮肤局部给药途径 | 透皮给药途径 | |
体外血浆蛋白结合 | 如有系统暴露:推荐 | 推荐 | |
体外细胞渗透及抑制 | |||
体外转运体的底物评价及抑制 | |||
体外代谢稳定性相关 | |||
体外药物代谢酶的诱导/抑制 | |||
体外药物代谢酶表型 | |||
体内吸收 | 种属选择 | 推荐两种种属:小型猪、啮齿类 | 推荐两种种属,依据体外代谢物鉴定试验结果选择; 大分子选择药效相关种属 |
采集样品类型 | 推荐角质、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肌肉、血浆 | 推荐血浆 | |
样品数量 时间点选择 | 推荐3个样品/性别/时间点 | 推荐3个样品/性别/时间点 | |
推荐5个及以上 | 推荐10-12个;大分子一般13-15个 | ||
给药频率 | 推荐单次和多次 | 推荐单次和多次 | |
体内组织分布 | 如果有系统暴露时推荐 | 推荐放射性标记试验 | |
体内排泄 | 如果有系统暴露时推荐 | 推荐放射性标记试验 | |
体内代谢物鉴定(皮肤或血浆) | 如果有系统暴露时推荐 | 推荐放射性标记试验 |
案例分享
-
商品化化合物A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非甾体抗炎药,系统给药后吸收和清除非常迅速,半衰期短。以化合物A为模型的药物,通过使用巴马小型猪背部皮肤在垂直Franz扩散系统上开展验证试验,评估6种不同制剂条件下药物的体外透皮过程,为进一步的处方优化提供依据。试验中,第1组为澄清溶液制剂,第2组为商品化的乳膏制剂,第3、4、5、6组为自主筛选的泊洛沙姆制剂。
试验前,选取巴马小型猪背部皮肤,并将皮肤厚度定量处理。将处理好的皮肤角质层朝上置于供体室和受体室之间,并筛选经表皮水分丢失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合格的皮肤用于试验。单次给药化合物A制剂。在试验期间,模拟正常皮肤温度条件,在预定的时间点从接收室采集接收液。试验结束后,清洗并剥离角质层,收集表皮和真皮以测定化合物在皮肤中的分布。试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
了解更多信息
-
各组制剂的累积渗透量(左)及成渗透通量(右)随时间变化图
图 1
-
给药后24 h,化合物A在表皮(左)和真皮(右)中的滞留量
图 2
-
常见问答
-
皮肤局部给药PK,血浆分析的LOQ一般如何推荐?
如果皮肤给药后系统暴露量很少,建议血浆样品的LOQ降低至50-100 pg/mL
-
皮肤涂抹给药需要考察生物利用度么?
需要。一般系统暴露量很低,但是也需要考察皮肤涂抹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
-
在小型猪皮肤涂抹给药后,多时间点采集皮肤组织是否会使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升高?
不会。皮肤涂抹给药后适时地去除皮肤表面的药物,每次采集皮肤前严格进行清洗操作,不会因污染使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升高。
References
-
[1].
HEATHER A E. Transdermal and topical drug deliver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Hoboken: Wiley,2011.
-
[2].
Migdadi EM, Courtenay AJ, Tekko IA, et al. J Control Release. 2018;285:142-151.
加入订阅
获取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最新专业内容和信息